网站首页 >> 考试大纲 >> 文章内容
 
1,我都不知道接不接本,迷茫啊
2,想接本却不知道咋复习,问我吧!
3,买书买资料买题QQ775668683
4,刘老师微信138-3237-3070
 

河北省专升本专接本考试 政治(公共课)考试大纲

[日期:2022-02-22]   来源:河北专接本考试网--河北专接本考试报名/成绩查询  作者:河北专接本考试网--河北专接本考试报名/成绩查询   阅读:0[字体: ]

 

河北省专升本专接本考试 政治(公共课)考试大纲

1
河北省普通高校专科接本科教育考试
政治(公共课)考试说明
Ⅰ.课程简介
一、内容概述与总要求
1.考试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以及部分重大时事。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主要考查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基本原理、马克 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状况、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
思维的实际水平,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 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重点是辩证法和历史观部分。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党的基本理
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基本要求的认识情况,以及运用有关理
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时事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了解情况和分析辨别能力。
5.对各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区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要求考生知道有关内容并准确再现;
理解:要求考生理解有关知识并加以解释;
掌握: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性试题(含时 事)占 40%,能力性试题占 60%。
2.考试采取闭卷形式,时间 60 分钟,满分 100 分。考试题型包括单项
选择题(30 分)、多项 选择题(10 分)、论述题(18 分)和材料分析题(42
分)。
2
Ⅱ.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
1.哲学的本质(理解)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理解)
3.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理解)
二、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掌握)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掌握)
3.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理解)
三、哲学派别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理解)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理解)
四、哲学的党性问题(了解)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了解)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理解)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意义(理解)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掌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实践性
2.科学性
3.革命性
3
4.人民性
5.发展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掌握)
第二章 物质与意识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物质观(理解)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掌握)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掌握)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1.物质是运动的(掌握)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也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普遍属性(理解)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掌握)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1.实践的本质(掌握)
2.实践的基本特征(理解)
3.实践的基本形式(理解)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掌握)
5.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掌握)
6.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掌握)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理解)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掌握)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三、意识的作用(掌握)
四、主、客观相统一是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掌握)
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掌握)
2.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掌握)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掌握)
4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
第一节 联系和发展的总特征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相互联系是世界的普遍本性之一。联系具有客观性、
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整体性等特点。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1.联系的含义(理解)
2.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理解)
3.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意义(掌握)
二、发展的永恒性及其本质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科学。相互联系包含着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
动、变化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1.发展的本质(掌握)
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掌握)
3.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掌握)
4.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掌握)
三、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得以实现的。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
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构成了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内容与形式(理解)
2.本质与现象(理解)
3.原因和结果(理解)
4.必然和偶然(理解)
5.现实与可能(掌握)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
一、事物的对立统一性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掌握)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掌握)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掌握)
二、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1.内因与外因(掌握)
2.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掌握)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5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掌握)
2.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掌握)
第三节 质量互变规律
一、质、量、度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理解)
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的延展、排列等可以用数量
来表示的规定性。(理解)
3.度的范畴及其意义(理解)
二、事物发展的质变与量变及其关系
1.量变和质变(掌握)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掌握)
第四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1.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理解)
2.辩证否定观的主要内容(掌握)
3.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掌握)
4.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掌握)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意义(掌握)
第四章 实践、认识与真理
第一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
的反映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了解)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理解)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掌握)
二、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掌握)
6
第二节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认识的本质
1.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了解)
2.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理解)
(2)在人的认识中,反映和创造是不可分的(理解)
二、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及其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的辩证过程。
1. 认识发展中的两次飞跃
(1)从实践到认识(掌握)
(2)从认识到实践(掌握)
2.认识运动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理解)
3.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现实意义(理解)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掌握)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理解)
2.真理的客观性(理解)
3.主观真理观的表现形式——实用主义(理解)
二、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也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掌握)
(1)绝对真理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掌握)
3.真理的辩证性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理解)
4.坚持辩证真理观,以科学态度对待真理,必须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错误(理
解)
三、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理解)
2.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理解)
3.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理解)
7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了解)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掌握)
3.实践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理解)
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掌握)
五、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价值及其特性(理解)
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理解)
3.价值评价的功能(理解)
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掌握)
5.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掌握)
第五章 社会的本质及其基本结构
第一节 社会的本质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社会历史观的含义(了解)
2.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理解)
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解)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解)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理解)
三、社会意识构成与分类(理解)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掌握)
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掌握)
3.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要通过指导人类的社会实践来实现。正确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
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掌握)
第二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生产力
1.生产力及其构成(理解)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掌握)
二、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
8
社会结构是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内容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1.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关系(理解)
2.社会经济结构的类型及功能
(1)社会经济结构有五种类型:原始公社的经济形态;奴隶主占有制的经济形态;封建
主占有制的经济形态;资本家占有制的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形态。(了解)
(2)社会经济结构有两大功能:其一,是以一定形式把人和物结合起来,使可能的生产
力变成现实;其二,是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构成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现
实基础。(掌握)
3.阶级: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理解)
第三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一、政治结构及其核心(理解)
二、国家的起源、本质及职能
1.起源: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理
解)
2.本质: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理解)
3.国家的职能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理解)
4.国体与政体的关系(理解)
第四节 社会的文化结构
一、社会文化结构及其构成(理解)
二、文化结构的要素及其关系(理解)
三、社会文化结构的社会功能(掌握)
第六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掌握)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掌握)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是社会发
展的根本动力(掌握)
2.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掌握)
3.生产力标准是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掌握)
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的起源及其本质
(1)阶级的起源。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
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为阶级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产品交换的扩大,
加速了社会财富的积聚和集中,逐渐产生了财产的私人占有。私有制的产生,使阶级的产生
由可能变为现实。(了解)
(2)阶级的本质。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
位不同, 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理解)
2.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了解)
3.阶级分析法(理解)
4.社会革命(理解)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改革的含义(了解)
2.改革的作用(理解)
3.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掌握)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的含义(了解)
2.科学技术的作用(掌握)
3.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二重性(掌握)
第二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英雄史观及其产生的根源
1.英雄史观(理解)
2.英雄史观有其深刻的认识论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理解)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理解)
2.人民群众的内涵(理解)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掌握)
4.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
5.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理解)
10
三、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掌握)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发展
一、社会形态理论及其意义
1.社会形态(了解)
2.社会形态理论对分析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理解)
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1.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了解)
2.社会历史发展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了解)
3.人的自觉活动受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掌握)
4.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性的辩证关系(掌握)
第二节 人的发展
一、人的本质
1.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理解)
2.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掌握)
3.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理解)
二、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1.人的价值(掌握)
2.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自我价值(掌握)
3.人的价值的实现(掌握)
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自由与必然(理解)
2.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理解)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1)社会主义是人类解放的真正开始。(理解)
(2)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前 言
11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了解)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掌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掌握)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理解)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理解)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了解)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掌握)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掌握)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掌握)
3. 党的基本路线(理解)
4.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掌握)
5.“三步走”战略(掌握)
6. 改革开放理论(掌握)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掌握)
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了解)
9.“一国两制”(掌握)
10.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了解)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理解)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理解)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理解)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2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了解)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了解)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掌握)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理解)
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了解)
4.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解)
5.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了解)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了解)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了解)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了解)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了解)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掌握)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了解)
2. 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了解)
13
3.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理解)
4.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解)
5. 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解)
6. 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理解)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了解)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了解)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了解)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掌握)
三、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掌握)
第五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理解)
二、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掌握)
三、奋力实现中国梦(掌握)
第二节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掌握)
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掌握)
。 第六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一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掌握)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掌握)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掌握)
14
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理解)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理解)
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掌握)
三、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了解)
四、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掌握)
第三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掌握)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
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理解)
第四节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掌握)
二、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解)
第五节 建设美丽中国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掌握)
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掌握)
三、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了解)
第七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掌握)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掌握)
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掌握)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15
一、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掌握)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掌握)
三、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掌握)
第三节 全面依法治国
一、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了解)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掌握)
三、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掌握)
第四节 全面从严治党
一、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理解)
二、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掌握)
三、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了解)
第八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第一节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一、习近平强军思想(了解)
二、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了解)
三、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理解)
第二节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一、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了解)
二、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了解)
第九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第一节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一、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了解)
二、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掌握)
三、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掌握)
16
第二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背景(理解)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掌握)
三、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掌握)
四、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掌握)
第十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了解)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掌握)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掌握)
第二节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一、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了解)
二、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了解)
三、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了解)
Ⅲ. 模拟试卷及答案
河北省普通高校专科接本科教育考试
政治模拟试卷 1
(考试时间:60 分钟)
(总分:100 分)
说明: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在其它位置上作答的无效。
第一部分:客观题
17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
的,请将所选项前的字 母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
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谁优谁劣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的变革,它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其
关键就在于( )
A.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B.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C.矛盾运动的观点 D.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3.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 )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4.王夫之认为:“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待动之极而后静,
待静之极而后动。”这一命题的观点属于( )
A.辩证法 B.相对主义
C.形而上学 D.先验论
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时空观的错误是 ( )
A.否认时空的客观性 B.否认时空的可变动性
C.否认时空的绝对性 D.否认时空的无限性
6.“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这一论断是( )
A.主张一切物质都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
B.把意识同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
D.揭示意识起源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7.“怒则伤肝,喜则伤心,忧则伤肺。”这句话表明( )
A.意识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动性 B.意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C.意识可以脱离客观规律 D.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8.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是( )
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B.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18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过程 D.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10.苹果、葡萄、橘子等与水果的关系属于( )
A.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B.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11.有人提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认为科学研究应只研究必然性,不研究偶然性。
从哲学上看,这是一种(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庸俗进化论观点
12.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
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
A.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C.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13.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14.在头脑中回忆起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
A.概念 B.表象
C.知觉 D.感觉
15.下列说法中,强调全面看问题的是( )
A.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16.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对经济基础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是( )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
C.艺术 D.哲学
17.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18.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 )
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 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
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 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19
19.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 )
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 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
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
20.“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 )
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观点
21.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群众路线
C.实事求是 D.解放思想
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 )
A.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D.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3.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
A.改革 B.开放
C.稳定 D.发展
24.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
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
有变。(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C.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 D.社会主义低级阶段
25.关于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
A.社会安定 B.共同富裕
C.人民幸福 D.全面小康
26.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
联系的集合体。其中,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是( )
A.协调 B.开放
C.创新 D.绿色
2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的层面是( )
A.富强、民主、文明、和诣
B.国家、社会、公民
C.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D.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8.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更好的适应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实现国家长治久
20
安,我们党明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宗旨是( )
A.政治安全 B.经济安全
C.人民安全 D.军事、文化、社会安全
2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
新境界。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起根本保证作用的是(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30.2019 年 11 月 5 日至 10 日,中国在 举办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
A.杭州 B.厦门 C.上海 D.北京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请将这些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31.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
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 )
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B.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
C.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D.事不必难,知难不难
32.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A.保持事物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
B.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D.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
33.唯心史观的错误在于( )
A.否认阶级斗争 B.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D.没有找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根源
34.2012 年 11 月 29 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
那么关于中国梦( )
A.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B.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C.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D.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35.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
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二者的关系主要表
现为( )
A.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21
B.好的国家治理体系可以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C.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可以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D.国家治理体系越完备国家治理能力就一定越强
第二部分:主观题
三、论述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本题 18 分)
36.试述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与其理论基础以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现实意义。 四、材料分析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每小题 14 分,共 42 分)
37.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1: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
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
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
破坏,人一直以为地球上的海、陆、空是无穷尽的,所以从不担心把千万吨废气送到天空去,
又把数以亿吨计的垃圾倒进海洋……
材料 2: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
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人们开始认识到我们现在所持有的生活态度、经
济模式将直接关系到人类的未来。我们需要为子孙后代计划,为他们预留生存空间。如今以
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逐渐被人们
所接受。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问题:
(1)根据材料 1,从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来分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
事者”的说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结合材料 2,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
必然性。
38.
材料 1:1985 年 3 月 28 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自由民主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阐述道:“现
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改革是
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
材料 2:中国的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美好的目标就在前面,风险和考验也摆
在我们面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改革经过 30 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
22
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矛盾越
大,问题越多,越要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必须一鼓作气、坚定不移,敢于啃硬骨头,敢于
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坚决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
问题:
(1)根据材料 1,如何理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依据材料 2,谈谈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39.
材料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 21 世纪,而
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
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同时,世界仍很不安宁,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材料 2: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
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
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
展。各国要同心协力,妥善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共同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谋求
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
问题:
(1)根据材料 1,谈谈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表现。
(2)依据材料 2,谈谈如何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政治模拟试卷 1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A 4.A 5.B 6.D 7.D 8.C 9.A 10.A
11.B 12.A 13.D 14.B 15.A 16.A 17.C 18.D 19.D 20.D
21.C 22.B 23.D 24.A 25.C 26.A 27.B 28.C 29.D 30.C
二、多项选择题
31.ACD 32.ABC 33.BCD 34.ABCD 35.ABC
三、论述题
36.参考答案:
群众观点就是人民至上的观点。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
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3
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群众路
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又是以辩证唯物主
义认识论为理论基础的。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及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哲学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
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
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条件、
政治条件、精神条件)。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决策的基础,是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不断
取得胜利的保证。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
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的进程中,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把人民利
益放在首位,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
四、材料分析题
37.参考答案:
(1)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地估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前提。而按客
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材料 1 中之所以会发生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的现象,是因为人类没有尊重自
然界的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候要尊重客观规律,否则就会产生不
好的结果。材料 1 的现象正说明了这一点。
(2)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
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反之则对实
践产生消极作用甚至破坏性作用,使实践失败。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最终通过群众的实践才
能实现。
实践决定认识。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
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发展,现实让人们认识到低碳生活方式的必要性,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
的来源,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的生活生产方式,对生态环
境具有改善作用,必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38.参考答案:
(1)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
24
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2)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39.参考答案: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社会信
息化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孕育新突破。
(2)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中国始终把坚决维护国家主
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要
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建立新型
国际关系。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还要把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
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河北省普通高校专科接本科教育考试
政治模拟试卷 2
(考试时间:60 分钟)
(总分:100 分)
说明: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在其它位置上作答的无效。
第一部分: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请将所选项前的字 母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25
1.哲学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说明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此观点是( )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2.“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人化了的世界”,这个命题的意思是( )
A.人类实践改造了我们周围的自然世界
B.在人化的世界中意识是决定性的因素
C.自然和社会之间没有什么区别
D.只有社会现象才是人化的世界
3.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
A.理在事先 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C.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D.心外无物
4.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
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
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
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
A.普遍有效性 B.客观规律性
C.主体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5.人类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是( )
A.环境的变化 B.高等动物的产生
C.生物的进化 D.社会性劳动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属于( )
A.高级和低级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简单和复杂的关系
7.下列变化中,属于发展的是( )
A.大雁由北方飞到南方 B.封建王朝的宫廷政变
C.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 D.旧中国的覆灭和新中国的诞生
8.“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即只承认事物之间的联系,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这是
一种( )
A.形而上学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
9.任何矛盾都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
A.客观性 B.斗争性
C.普遍性 D.特殊性
10.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思想的是( )
A.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26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11.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
种是( )
A.激变论 B.循环论
C.庸俗进化论 D.庸俗唯物论
12.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 )
A.辩证的否定的原理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的原理
13.“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
别是( )
A.本质和现象 B.可能和现实
C.真象和假象 D.真理与谬误
14.“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 )
A.唯物主义 B.教条主义
C.经验主义 D.本位主义
15.任何真理都不是“终极真理”,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是因为真理具有( )
A.客观性 B.绝对性
C.全面性 D.相对性
1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B.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C.上层建筑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D.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7.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是( )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18.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19.“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个观点是表明( )
A.人是研究历史的出发点 B.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己决定的
27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的自我保存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
20.人的价值的实现的途径是( )
A.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B.争取获得社会地位和报酬
C.提高自身的能力 D.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
21.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 )
A.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
B.我国已经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C.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D.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2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其中邓小平理论更突出的
重要特征是( )
A.破除迷信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开拓创新
23.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 设的目标写入党的基本路线。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和谐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B.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C.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期盼 D.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2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就
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 )
A.“十四个坚持” B.“八个明确”
C. “两个维护” D.“四个全面”
25.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是( )
A.建立新中国 B.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基本实现现代化
26.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 )
A.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B.两制并存
C.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统一 D.搁置争议,求同存异
27.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 )
A.活力与秩序的关系 B.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C.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D.人与自然的关系
2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 2020 年比 2010 年实现翻一番的是( )
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总收入
B.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可支配人均收入
C.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D.国民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28
29.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
( )
A.探索具有普遍性的体制模式 B.进行理论研究
C.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 D.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
30.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主题开辟前进道路的是( )
A.伟大梦想 B.伟大斗争
C.伟大事业 D.伟大工程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请将这些选项前的 字母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31.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杰出人物( )
A.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
B.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
C.甚至决定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
D.有时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32.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
33.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
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
A.观念的东西是转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形
3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 )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35.从现在到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确保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
为第二个百年目标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面对各种严峻复杂的挑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必须打好的攻坚战有( )
A.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B.污染防治
29
C.产业结构调整 D.精准脱贫
第二部分:主观题
三、论述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本题 18 分)
36.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
确性。 四、材料分析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每小题 14 分,共 42 分)
37.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1:要着力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
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摘自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的讲话》(2015 年)
材料 2: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
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
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
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摘自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学习时的讲话》(2015 年)
材料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它是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们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却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外延大大拓展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正在进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将来完
成时,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主题,是三中全会对我国改革作出的战
略部署。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所确定的主题,是四中全会对我国法治建设提
出的战略任务,全面从严治党是在党的群中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
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的反腐败斗争、党的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
效、获得的经验、形成的成果进行的概括和总结,又是对今后党的建设进一步提出的新要求。
“四个全面”既是重大的战略布局,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思想,从哲学的高度来讲,
“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不仅是因为他的提出和形成是一个过程,而且它的协调推进也将
是一个过程。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 年 4 月 1 日)
问题:
(1)“四个全面”重要战略思想体现了怎样的辩证法思想?
(2)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说明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
30
38.
材料 1:2012 年 11 月 29 日,习近平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国家博
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习近平深情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此后,他又在国内外很多
重要场合,对中国梦进行了深刻阐述。
材料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让
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为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
问题:
(1)依据材料 1,谈谈如何理解中国梦。
(2)依据材料 2,谈谈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39.
材料 1: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面
临的“四种危险”是尖锐的、严峻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
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还要看到,“四风”问题树倒根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问题依然突出。
材料 2: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我们要坚守的政治方向,就是共产主义
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党的基本理论、基
本路线、基本方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发挥政治指南针作用,引导全党把智慧和力
量凝聚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推动全党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贯彻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确保党和
国家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问题:
(1)依据材料 1,谈谈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考验和危险。
(2)依据材料 2,谈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根据。
31
政治模拟试卷 2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D 4.D 5.D 6.B 7.D 8.B 9.B 10.A
11.B 12.A 13.A 14.B 15.D 16.A 17.D 18.D 19.C 20.A
21.D 22.B 23.A 24.B 25.B 26.A 27.D 28.C 29.C 30.C
二、多项选择题
31.ABC 32.ABD 33.AD 34.ABCD 35.ABD
三、论述题
36.参考答案: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即矛
盾的个性,是指每一事物、事物发展的每一过程中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其特点,即事物的矛
盾是具体的特殊的。
(2)相互区别: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相互联结:首先,一方面,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
性;另一方面,个性也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只有个性没有共性的事物也是不存在的。
其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第三,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
和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共产党的领导、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等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长期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相对落后、商品经济不够发达这个基本国情出发。党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既反对经验
主义,又反对教条主义。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四、材料分析题
37.参考答案:
(1)“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
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其他三个全面则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
战略构想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
32
①体现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思想。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
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四个 全面”不仅竭示
了“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之间的联系,也揭示战略目标和各
自举措之间的关系。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四个全面”思想也体现
了事物是发展的这一辩证思想。
②辩证法要求我们用整体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題。“四个全面”思想贯彻了唯物辩证法
全面看问题的方法。“四个全面”中每一个方面都不是孤立的,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③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这
一方法揭示,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共性中把握个性,在个性中
把握共性;要求人们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看问题看主流,抓主要矛盾。“四
个全面”思想也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这四个全面战略,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的共同属性,又各自有不同的地位特点。“四个全面”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有重点的,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而其他三个全面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举措。这要求我们在认
识,推进四个全面战略时,既要有全局眼光,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②认识运动发展规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以至于无穷的过程。
这是因为,从主观上讲,人的主体认识能力具有局限性;从客观上看,事物的本质暴露也需
要一个过程。
③四个全面战略正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所总结出来的正确认
识,具有科学性。而我们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这决定
了我们对其规律的把握也处在一种需要反复实践,认识的过程之中。所以,无论是四个全面
战略的提出形成,还是协调推进,都经历了或将要经历一个过程。
38.参考答案:
(1)中国梦视野宽广、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习近平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
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
之义和必然要求,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
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2)奋力实现中国梦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3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
心的时代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奋斗,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发展的时
代华章。
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艰苦努力。
实现中国梦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实现梦想。
39.参考答案:
(1)进入新时代,党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面临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2)第一,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第二,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
第三,注重抓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
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买书-客服QQ:775668683-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发快递2天到